其實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最近所開展的項目也不能全算完成,但在審計報告初稿復核結束后最后一分鐘,有那種釋懷的感覺。因為從事審計工作多年,也是自詡自己所經歷的項目類型各異,但還是疏忽了一定的環(huán)境和文化,也低估了整個項目的復雜性,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收獲和大家分享。
一、項目前調查能夠掌握100%,那是偶然,能夠知道點皮毛,那才是必然。這句話的意思并不是說項目前調查不重要,而是對于一無所知的人來說,項目本身的內容復雜程度,背景、資料信息的完整性、人員異動的頻繁性等情況直接的決定了你所做項目前調查的質量;有可能你會有所大體的把握,但有可能完全會顛覆你的認知。二、在財務審計層面,你所看到的數據,和事實真相距離太遠,甚至是差之千里之外。在不掌握歷史背景的情況下,盲目的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和得出結論,簡直會得出南轅北轍的結論。那么這種數據的結構化分析、去偽存真、深入了解和掌握數據本身的故事,不是來自財務,而是來自業(yè)務,甚至來自一部分人,那么這部分的人信息,對審計項目的開展有著極為關鍵的意義。三、不懂的知識就是不懂,不學不問不摸索,注定項目審計的結果就會打折。對于審計人員來說,可能受所處環(huán)境、職業(yè)閱歷、經驗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掌握天下所有的知識,如果有人說沒有他不懂的,那么我就認為他什么也不懂,起碼連吹牛都不懂。
隨著審計人員待遇、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就會存在跳槽或者崗位的調整,在一個嶄新的領域內,需要一個過程熟悉和了解業(yè)務,這樣才能結合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具有可執(zhí)行,可操作的審計建議,不能盲目下結論,不能草率審底稿。最扎實的審計工作底稿才是說話的底氣,有人告訴你的,或者你問到的,而不是看到,都有可能會誤導你做出判讀,同時,你嗓門有多大也沒有用,不如專業(yè)的解釋和一個剛硬的證據資料。四、項目背景比中mei 關系還復雜,那么項目開展意味著也是需要在一個個背景故事后面尋求符合我們自己的訴求。尤其在一些項目審計過程中,存在周期長,人員變動頻繁、賬務處理特殊性問題多等問題,那么對于審計人員來說,簡直就是如同走入迷宮,因為你不知道那筆業(yè)務和本項目相關,那筆業(yè)務和本項目無關,在沒有明白人告訴你的時候,都會依據正常程序得出結論,但往往得出的結論與事實嚴重不符,那你時遇到過如此的問題呢?
五、溝通能力有時候比業(yè)務能力更重要,不是說你會說話就行,而是需要會說與項目相關的,可以幫助你打開困境的話。許多時候,大家在說審計人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時,都會想到溝通能力,那么溝通能力不是指你能說會道,而是需要建立在對業(yè)務框架、信息資料、業(yè)務能力扎實的基礎上,知道自己需要怎么溝通?溝通哪些內容?哪些內容對我的項目突破有用扥等,雖然聽起來挺功利,但對于實現項目本身來說,功利算不了什么,畢竟咱們是需要掙錢養(yǎng)家糊口的,不是這個道理嗎?
六、經驗固然重要,但絕不如一個親歷者重要,所以在進行經驗判斷之前,最好問問案中人。其實,十年經驗,不如親歷一回。尤其對于審計人員來說,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如果不進行思考、分析,是不會轉化為自己能力的,一味的強調自己的豐富經驗,那么可能也會栽倒經驗這里,因為經驗畢竟來自實踐,在有限的生命里,誰也無法經歷所有的事情,最好的辦法,就是與親歷者形成信息的共享,形成合力的效果,那么項目推進也會順利很多,曲徑通幽固然存在又一村的可能,但未必處處都是美景。
七、審計信息化建設較慢,但如果審計除了利用現有的財務、業(yè)務系統(tǒng)之外,應該形成自己的信息化建設思考。在進行項目結論分析時,總是感覺力不從心,結論不敢輕易得出,主要就是數據資料的缺乏、相關性資料庫建設的不足,審計本身數據挖掘、收集能力的薄弱,均會導致審計分析有點無米下炊的感覺。
1、審計人員需要有意識的收集整理業(yè)務數據,并形成數據庫,包括企業(yè)內部、行業(yè)數據等等;2、在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得出,并確保數據的真實準確的;
3、有條件的可以試試信息化方面的建設,包括財務數據、業(yè)務數據等如何實現及時提取和結構化分析,同時可以構建一定的分析模型,實現動態(tài)管理過程的監(jiān)控,從數據變動得出業(yè)務異常和預警觸動;4、數據庫建設的持續(xù)性管理。數據的收集和管理,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續(xù)的進行收集和完善,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的數據(當然不一定是真的),也可以收集利用。
其實一個成功的項目,會有很多因素的影響,并不完全是工作能力的問題,但歸根到底還是工作能力的問題,因為領導總會這么認為,那么就需要不斷結合項目實際進行審計方案的調整和完善,并及時有效的推進項目完成。
- END -